金庭旭老师教非洲学生书法
本报讯(本报记者段艳摄影报道)2012年10月12日,这看似平常的一天,让金庭旭永生难忘,这一天她和乌干达青年志愿者队的其余14名队员顺利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,她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——马克雷雷大学(MakerereUniversity)语言中心,担任汉语教师和汉语翻译,并协助该校筹建乌干达第一所孔子学院。
贵州高校老师乌干达支教
作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框架下的主要内容之一,团中央、商务部和贵州团省委于2012年正式开始招募第一批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,希望通过志愿者,为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友谊增添年轻的活力。
其中,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金庭旭幸运入选,成为首批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成员。
金庭旭刚开始也很担心。“学医专业考汉语教学真的没有什么优势。”但是面试时,考官问到她的优势,金庭旭认为语言是基础,宣传中国的文化才是关键,因为她会钢琴、古筝、琵琶等中国传统才艺,能教学生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知识。
顺利通过考核后,2012年10月12日,金庭旭和志愿者队的其余14名队员顺利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。抵乌稍作休整后,她就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——马克雷雷大学(MakerereUniversity)语言中心,担任汉语教师和汉语翻译,并协助该校筹建乌干达第一所孔子学院。
中国老师让非洲学生爱上汉语
“让我惊喜的是,作为东非最好的大学,作为未来东非地区的政治家,甚至国家元首,MU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,非常关注世界局势,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深入,很钦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,有着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强烈欲望。”金庭旭一到大学,就受到热烈欢迎,为了让学生们能尽可能轻松、愉快的学会汉语,她在每次课前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备课,查阅相关资料,结合乌干达的具体情况编写相应汉语教材。首讲的前一天晚上,她甚至只睡了四个小时,希望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,如何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,让对汉语完全陌生的乌干达大学生们喜欢上汉语。事实是,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。
金庭旭告诉记者,语言的学习只是个开始,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们传播中华5000年博大精深的文化。经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后,她的学生们不仅知道中国的“琴棋书画”和“文房四宝”,知道华夏56个民族,知道中华。大地山川秀美、地大物博,也知道现代化中国的“天宫”、“嫦娥”和“蛟龙”。
他们不仅学会了“你好,我是乌干达人,我想去中国学习”,也学会了“锄禾日当午”、“人约黄昏后”和“愚公移山”、“田忌赛马”、“拔苗助长”……
支教生活让她倍感荣幸
在教学、翻译之余,让金庭旭最难忘的一件事,就是自己也参与了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安排的各项工作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今年9月访乌的接待和翻译工作。
金庭旭回忆说,作为委员长出访非欧四国的第一站,驻乌使馆的接待工作非常繁重,但由于人力有限,使馆不得不从当地华人中抽调人员参与工作。自己有幸成为了本次接待任务中八名领导联络员之一,负责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同志在乌期间的各项工作,并且陪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活动。
“估计这是我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。”金庭旭说,不仅开阔了眼界,也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。其实这一年中,金庭旭遭遇过抢劫、地震、罢课、疟疾、马尔堡病毒爆发、恐怖袭击威胁等等各种危机时刻,遇到过因加班被误锁办公楼以及没有电教设备的尴尬,那与她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中文教学,那些在翻译工作中遇到的,从未接触过的英式法律文件、各种没有听说过的不同专业的词汇,那从未参与过,又如此高规格的行政外事接待任务……但她说,虽然在初次面对这些问题时会不知所措,对各种未知充满恐惧,但理想、责任、坚持和感恩帮助了她,使她最终顺利完成各项工作。